欢迎访问绿色数智服务平台官方网站 - 低碳数智服务,赋能绿色产业提质
当前日期: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网站地图 | 199-3556-3925
来源:绿色数智 时间:2025-08-21 点击:3
石家庄井陉县地处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是河北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也是石家庄市唯一的全域山区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近年来,井陉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摒弃“靠山吃山”的路径依赖,通过深谋绿色布局、深化环境治理、深挖生态潜力,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0年,井陉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我省继塞罕坝机械林场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地区。
绵蔓河北至井陉平山交界,南至甘淘河与天路交界,横贯井陉县境,是井陉的母亲河。建设绵蔓河湿地综合经济带,是建设休养胜地、经济强县、魅力井陉和打造省会后花园的重大战略决策。综合经济带建设规划总面积122.6平方公里,辐射两侧临河的4个乡镇、34个村庄。 开展绵蔓河湿地综合整治。通过清淤疏浚、修建堤坝、水源涵养、生态补水等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打造水清岸绿生态长廊;通过保育绿洲、留滩复湿、增加滨河绿带,建成了总面积1.66平方公里的“百里湿地画廊”,打造踏水滩、寻芳洲、百泉湾、玲珑崖四大湿地,呈现了“碧波荡漾、鹳鸟翩飞”的壮美景象。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以“湿地和陶瓷”为主题,串联4个乡镇34个古村落的“一路、一镇、六村、三园、四湿地”的农文旅产业示范带。打造以滨水晚樱为特色的马拉松赛道,建成叠水瀑布、亲水浅岸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围绕陶瓷产业,建设陶瓷文化街、井陉窑博物馆、主题民宿等文旅业态;相继推出“苹”安小镇(洛阳村)、“原”休闲农庄(北防口原种场)、红色文化村(冶里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孙庄村)、井陉县第一党支部诞生地(东元村)、威州泉群特色村(威河西村)六大农文旅名片;沿线布局鲟鱼产业示范园、北纬38度黄金果园和芳华农旅综合产业示范园等多个综合体,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绵蔓河生态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绵蔓河河道清淤481万立方米,平整16公里,防洪能力显著增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断面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部分区域达到Ⅱ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吸引200多种鸟类栖息,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鸟类种群扩大到38种,特别是“鸟中大熊猫”黑鹳增加至160余只。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国庆期间,湿地周边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0%,带动周边10余个村庄参与旅游服务,新增就业岗位 500余人。
打通“天路”成坦途
井陉县文化资源丰富,全县现存传统村落73个,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80多项,但由于交通闭塞,旅游资源多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井陉“太行天路”是2017至2019年修建的贯穿井陉县秀林、于家、南障城、天长四个乡镇的环状交通圈,全长近60.4公里,将27个古村落“串珠成链”,成为山区人民“呵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的脱贫致富康庄大道。 依托天路环线,发展“古村落生态旅游”。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整体发展”为引擎,挖掘非遗资源、文物建筑、农业文化遗产等各村特色文旅资源,打造“中国传统民居博物馆”大梁江村、“石头王国”于家村、文艺潮流聚集地吕家村、“千年古村、陶瓷之乡”南横口等“有文化、有故事”的特色旅游村;创新“旅游驿站”模式,在“天路”沿途修建井石快速路驿站、南良都驿站、栾家窑驿站、塔寺坡驿站、太行古镇驿站、史家驿站,成为井陉全域自驾游系统标志性工程;发展乡村农家乐,设置“山货大集”等土特产售卖点,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与当地特色美食;借助新媒体推介、旅发大会平台等形式,带动登山、摄影、写生、采摘、踏青等各业态旅游。 依托天路环线,深入开发苍岩山景区“自然景观游”。天路连接苍岩山景区形成了快速交通网,井陉县制定《苍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先期投资8.5亿元对景区内部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最大限度提升苍岩山自然生态资源价值。 天路在解决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给沿线村民带来了美好生活,成为一条“文化旅游路”“产业发展路”和“乡村振兴路”。2020至2024年全县生态旅游收入由8.6亿元增长到23亿元;“天路”旅游品牌逐渐打响,2022年获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2023年“井陉太行天路古村落游”线路上榜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推倒重塑矿山整治蹚出新路子
矿业开发曾是井陉县优势产业。但新形势下,多年粗放开采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大破大立、先破后立、推倒重塑”为总纲,对全县46家矿山实施综合整治,依托全省首个“全生命周期绿色矿山试点”,在全省率先蹚出了一条矿山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实施“矿权重组、腾笼换鸟”的整合模式,着力打造矿山整合的“井陉样板”。制定《井陉县矿山综合整治方案》,确定了“五步走、四分区、三规划、两整合、一统筹”的工作步骤;按照“谁整治,谁出资”的原则,面向全社会公开招选整合主体,通过拍卖矿权筹集资金15亿元,解决矿山综合整治巨额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县矿山的矿产资源、企业资产、资源开发综合指标,整合下游产业优化重组,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车辆统一运输,矿产品可追溯、可稽查。 破解迹地修复难题,盘活用地。根据矿山地质地形、地理位置、水土保持等自然条件,以“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原则科学设计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方案,将全县221个矿山迹地分为工程治理、转型利用和自然复绿三种治理模式,实现废弃采场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实行对矿山整体打包EPC总承包模式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做到矿山开采计划和迹地修复计划同步制定、同步实施、同步验收,解决矿山“先采后治、有人采无人治”难题。 通过矿山整治,2021年底彻底解决几十年的环境欠账,盘活建设用地5945亩、农业用地3267亩、新增绿地1.1万亩,预计综合收益将突破600亿元。截至2022年全县共完成173处矿山迹地修复,1号、2号矿新设采矿权获得省政府批准,破解了长期困扰井陉县矿山行业整治的卡口问题,一个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矿山正由蓝图变为现实。
推动“一白一黑”绿色转型 传统产业实现涅槃重生
推进“一白”提档升级。完善奖补措施,井陉县委、县政府下达奖补资金1亿元,将52家碳酸钙企业压减为18家;科技赋能,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在稳定矿石原料供给基础上,提高现有钙镁企业科技含量,建设国家粉末研究华北分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助推钙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量质“双提升”。2024 年,与清华大学共建“绿色建筑材料创新中心”,开发出高强自流平砂浆,成功应用于雄安新区装配式建筑项目。 推动“一黑”转产转型。改造煤炭洗煤厂,将500家煤场、26家洗煤厂全部取缔,转型为高品质、大运量、环保型物流园。运输通道“由公转铁”或“公铁联运”,建设高标准铁路物流港,大力发展公铁多式联运,减少交通污染。煤炭企业“腾笼换鸟”。2021年清退全部煤炭企业,利用原有煤场用地新建300亩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2024 年建立 “绿色产能置换” 机制,对退出落后公路运输的企业给予每吨 30 元的转型补贴,推动行业加速向低碳模式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