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绿色数智服务平台官方网站 - 低碳数智服务,赋能绿色产业提质
当前日期: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网站地图 | 199-3556-3925
来源:绿色数智 时间:2025-10-16 点击:2
红河州将污染防治攻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州政府所在地蒙自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高位水平,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州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从“十三五”末的78.6%大幅提升至92.9%,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标率100%,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象日益常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生活污水治理率从“十三五”末的33.53%跃升至61.86%,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蒙自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空前。全州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38处,构筑起坚实的生态空间屏障。累计完成营造林276.88万亩,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168.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6.75万亩,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使得全州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9.72%,绿色版图持续扩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97472.49平方公里,修复历史遗留矿山689座,修复面积1265公顷,曾经的生态伤疤逐步愈合,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
推动绿色转型,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红河州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五年来,持续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三大经济”,投资2.1亿元推动云锡5G智能工厂等制备技术突破提升,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135亿元,同比增长12.3%,绿色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成功入选全省唯一的林业碳汇试点州,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绿色能源装机占比由“十三五”末的67.38%显著提升至76.8%,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
创新制度保障,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红河州全面推行林长制,层层压实责任,构建了统筹生态保护与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全省唯一的林业碳汇试点州市,红河州3个国有林场被列为国家和省级森林经营试点单位,积极探索林草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新路径,全力推动林果、林业碳汇、种苗繁育、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州已发展经济林528.34万亩、林下经济281.7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和省级林草产业龙头企业5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25个。2025年前三季度,全州林草总产值达407.75亿元,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坚实支撑。
建设幸福河湖,增进民生生态福祉
“十四五”期间,红河州大力实施水利建设项目326件,新增蓄水库容6713万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6449万立方米,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两个“三年行动”,受益人口达91.61万人,36座规模化水厂被评为省级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工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累计实施河道治理工程42件,治理河长327.46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68座,实现连续4年洪涝灾害“零伤亡”的佳绩,有力保障了全州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建立州、县、乡、村四级河湖长责任体系,累计解决群众反映河湖问题1465个,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752件。打造美丽河湖224个、绿美河湖40个,甸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开远市基层河湖管护经验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甸溪河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
弘扬生态文化,推动全民共建共享
红河州全面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更多人的自觉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度持续提高。
元阳哈尼梯田成为全球首个集“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于一身的“三遗产”农耕文明典范,同时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走出云南、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