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绿色数智服务平台官方网站 - 低碳数智服务,赋能绿色产业提质
当前日期:2025年09月06日 星期六
网站地图 | 199-3556-3925
来源:绿色数智 时间:2025-09-04 点击:6
当东方风电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叶片在黄海之滨缓缓转动,当汉缆股份的750千伏超高压电缆穿越海底输送清洁电力,当北辰循环的智能产线让退役电池焕发新生——青岛绿色能源产业正在上演一场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的集体跃迁。
这场由五家领军企业领衔的产业革命,不仅是青岛制造业向新质生产力的突围,更折射出中国绿色能源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的破局之道。
技术突围: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
绿色能源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扎根于硬核技术的土壤。东方风电用二十年技术沉淀交出的答卷颇具说服力:从1.5兆瓦到26兆瓦的风电机组升级,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对“双馈、直驱、半直驱”三条技术路线的全面掌控。其18兆瓦、26兆瓦风机连续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背后是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的创新矩阵,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让“大国重器”从概念变为现实。
东方风电产业和市场开发中心副主任、东方风电(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俱龙自豪地分享,“截至目前,东方风电已累计为用户提供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16000余台、超4200万千瓦,产品遍布全国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健的发展势头。”
汉缆股份的突破同样震撼。750千伏超高压电缆系统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克,标志着中国企业正式闯入该领域的“无人区”。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技术路线的战略纵深:从1996年国内首根光电复合海底电缆,到如今适配深远海风电的动态型海缆,四十余年专注一根电缆的“工匠精神”,恰是中国制造业突破“卡脖子”困境的范本。
“四十年来就做一根电缆,听起来笨,但做到极致就是绝招。”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刚拿起一段电缆样品,摩挲着绝缘层说,“从1996年国内首根光电复合海底电缆,到现在能适应深远海的动态海缆,我们每一步都踩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节奏。一根电缆,连接的是万家灯火;一条产业链,联动的则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这种专注在鹏辉能源的固态电池研发中同样可见。“别人觉得固态电池离产业化还远,我们偏要蹚出一条路。”广州鹏辉能源(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刚拿着电池解剖模型解释,“复合无机陶瓷电解质层解决了界面阻抗难题,更关键的是,我们把成本压到了市场化临界点。”在他看来,实验室里的配方只有变成生产线的产品,才算真正的创新。
技术创新的深层逻辑,在于从“单项冠军”到“系统能力”的进化。镭测创芯的激光雷达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后,并未止步于设备制造,而是构建起覆盖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监测体系,这种“技术+场景”的融合创新,正是产业链竞争力的核心密码。
“激光雷达技术就如同给大气和海洋做CT,我们成功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核心技术和产品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荣忠展示着漂浮式测风设备,语气里带着自豪,“打破国外垄断不是终点,让中国激光雷达定义行业标准才是。”
生态构建: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
单个企业的闪耀不足以照亮产业天空,青岛绿色能源产业的真正底气,在于形成了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的生态格局。
东方电气集团作为绿色能源产业联盟理事长,在青岛即墨区布局的海上风电产业园颇具战略眼光:从主机装配到电机、电控、运维中心,再到叶片生产的“三步走”规划,不是简单的产能扩张,而是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精准卡位。这种布局吸引240余家企业加入绿色能源产业联盟,形成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
汉缆股份的行业担当体现在细微处。与怀柔实验室、齐鲁石化联合攻关超高压电缆绝缘料国产化,这种跨领域协作直指产业链“痛点”。当绝缘料等关键材料依赖进口时,单个企业的技术再强也难破困局,而汉缆推动的“联合攻关模式”,将企业创新上升为产业协同,这正是“生态构建”的精髓所在。
北辰循环与西门子的合作则展现了另一种生态维度——基于区块链的碳足迹溯源系统,不仅让自身回收流程更透明,更为下游企业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这种“利他性”生态思维,让产业链价值乘数效应凸显。
“我们与西门子的合作,不是在简单改造一条产线,而是共同定义电池绿色循环的新标准。”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涛分享道,“北辰循环的定位,也正从一家技术型回收企业,迈向‘绿色循环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和标准输出者’。我们也期待把在青岛验证成功的‘数智化低碳循环模式’,推向全国,赋能整个行业,在未来推广至光伏、风电等更多新兴产业废弃物领域,为全球的‘无废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另外,鹏辉能源已经和北岸控股合作10MWh钠离子电芯储能示范项目,100安时电芯和海尔、海信在海外户用储能产品领域有深度合作。总经理刘刚说,“我们非常乐意把上下游企业,包括生产正极、负极材料,以及箔材、铝壳的企业都介绍到青岛、城阳。之前已经开过一次招商大会,当时来参会的企业有十几家,有非常大的意向在当地落地的大概有七八家。”
生态活力还体现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鹏辉能源与山东科技大学储能专业的人才对接,北辰循环与清华大学的技术合作,镭测创芯作为中国海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身份,共同构成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闭环。这种闭环让青岛绿色能源产业避免了“重制造、轻研发”的老路,为持续创新注入源头活水。